目前,新冠肺炎已在全球传播和蔓延,虽然我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境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处于严峻的态势,因此我们仍需提高警惕,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近期,各类学校已陆续复学,气温也逐渐升高,滁州市卫健委提醒您,应注意预防以下几种传染病: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等。
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者N95口罩。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内的通风换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密切关注发热、咳嗽,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传播途径:蜱虫可能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人后,导致病毒进入人体而发病,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毒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可传播
临床表现: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疼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预防措施:避免在蜱虫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做好个人防护,专业的防护要做到“五紧”,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户外活动后要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虫;裸露的皮肤涂抹趋避剂,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3.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等。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性发热为主。
预防措施:可以接种疫苗(可预防EV71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加强幼儿、儿童卫生意识;做好儿童常用玩具以及学校等集体场所的消毒工作;患病儿童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等。
4.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等。
传播途径:经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
来源:滁州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