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系列活动】食环学院:踔厉“当燃”新青年 共绘“非遗”新画卷

    作者:施明远     发布时间:2024-07-10     信息来源: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      阅读次数: 【关闭】

    近日,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当燃非遗”寻访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寻访,深入挖掘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此次活动由院团总支书记施明远牵头组织,巩振虎、郑万莉老师带队参与,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开展了乡村非遗文化调研活动。

    舞动千年:凤阳花鼓与历史的对话

    非遗寻访团队的成员们首先来到了国家一级文化馆——凤阳县文化馆。在文化馆内,成员们有幸聆听了讲解员关于凤阳花鼓的详细介绍。凤阳花鼓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是一种集歌唱、舞蹈、打击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重点项目,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动人的歌词内容,饱含着凤阳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积淀。文化馆副研究员、凤阳花鼓省级传承人肖庆红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凤阳花鼓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讲述凤阳花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流传情况,此外,她还介绍了凤阳花鼓的舞蹈动作和表演风格,包括舞者的服饰、道具和舞蹈技巧。在小岗村当年农家景区内,寻访团成员们还真切感受到了最原始的凤阳花鼓说唱形式,姑嫂二人用小锣和花鼓作为伴唱工具,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声音印记:凤阳民歌与艺术的融合

    寻访团成员还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在这里,凤阳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每个凤阳人都会哼上几句。成员们在当年农家景区内,仔细聆听了凤阳民歌传承人穆星演唱的《王三姐赶集》,这首民歌不仅反映了凤阳地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勤劳致富的赞美。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这首歌曲在当地乃至更广泛的地域内流传开来,成为了凤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随讲解员走进小岗村农家院落,倾听村民们用朴实动听的歌声讲述着自己的乡村故事,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画中有话:民间绘画与神话的互动

    凤画,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绘画形式。凤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画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风俗、花鸟虫鱼等。其中,凤凰作为吉祥的神话象征,常常是画作的核心形象。

    在凤阳县文化馆展示的凤画作品中,凤画的线条流畅自然,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形象,展现出凤画独有的韵味。据讲解员介绍,凤画中的每一个图案和色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凤凰代表吉祥和美好,牡丹代表富贵和繁荣。这些寓意通过画作传达给观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当然,凤画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从选材、打底、勾线、上色到装饰,每一步都要求精益求精。特别是对于细节的处理,如羽毛的纹理、花朵的层次感等,都需要极高的技艺。

    此次暑期三下乡“当燃非遗”文化寻访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了解了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努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作者:施明远

    复审:江生泉

    终审:张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