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增强国际影响力话语权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10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关闭】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增强国际影响力话语权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编者按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这些论述和决定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激发了广大社科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围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界涌现了一大批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第二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召开之际,本期我们特刊发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学者根据他们的研究撰写的5篇文章,围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从理论认识和实践层面进行阐述。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自觉强化五种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靳 诺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的明确要求,不仅表明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寄予厚望。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和强化五种意识,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而努力奋斗。

   要有导向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既有科学性,也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当前,一部分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还有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僵化、文化保守的表现,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以贯之的灵魂。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空谈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列宁曾经说过:“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真理;而沿着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要有问题意识,重视发现问题力争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得以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也要从问题入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研究探索的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重大的、迫切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脉络、找到发展的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要有国际意识,立足世界学术前沿进行观察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国家引起共鸣,受到重视,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世界的高度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我们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也要遵循这个基本方法。当今时代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不从国际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很难取得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论述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时讲过,不仅是自然科学,就是哲学社会科学,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要承认在某些方面是落后的。近年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很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得到初步确立,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吸纳、学习和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和更前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要有综合意识,系统地、综合地推动整体创新。按照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我们往往把哲学社会科学按照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分为很多门类,比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等。这种划分对于开展各学科的具体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实践系统和认识体系,从来都不能简单地划归到某个学科领域之内,而是不同学科、不同知识门类交叉渗透、系统集成的一种体系。因此,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要注重综合性,要多维度、多学科地看待问题、联合攻关、协同推进。

    要有本土意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我们的话语体系首先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着眼于繁荣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国的实践为本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出了前人从未实现的探索,取得了中国自己的宝贵经验。研究、分析、总结伟大的实践,我们应当跳出旧有的话语窠臼,构建适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将进一步坚持、强化和弘扬这五种意识,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而持续努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陈先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那么,要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它才能为貌似的旧概念注入新的内涵。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对范畴都不是新范畴,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有概念,或者是西方原有的概念,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话语体系中,它具有全新的内容,因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原有范畴进行了改造和融合,而支撑这种改造和融合的就是理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话语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不应放在虚构概念上,而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打通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研究,从而形成新话语体系。

   话语权的核心是有理论支撑的、有具体内涵的概念或范畴,而不是单纯的语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核,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特定话语的表达方式。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谓话语只是一个可以表达不同内涵的词语。任何话语都是在被特定阶级、集团或不同政治实体使用时才能称其为话语,否则就只能算是词语。而要成为话语,必定是由某种理论支撑,表达某种利益、要求或愿望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因此,话语的争论甚至斗争不是概念的争论,不是词语的争论,而是理论的斗争,是具有某种政治的、经济的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话语权的争论。

   当前,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国际上,是反对话语霸权,向世界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和理论。话语权不同于话语霸权,西方的话语霸权本质上是一种以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为后盾的政治霸权。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就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抢占世界学术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打破国际上的话语霸权。

   在国内,它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理论领域,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斗争,就包括话语权的争夺。要批判这些错误思潮,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对中国的“历史事实”、现实问题等进行解释,不断增强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学术领域,它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高校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地方。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正确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而不是让西方话语成为支配我们各个学科的主导话语,这是有关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价值导向和学术水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有这个底气、有这个自信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树立自己的评价标准,掌握话语权,让中国话语在世界学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更要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话语体系。对此,我们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

   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基本路径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教授 韩庆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就明确提出了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问题。提升中国话语权,需要提供一种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是由话语基础、话语体系、话语核心、话语方式、话语自信、话语传播六个要素有机统一构成的。由此,提升中国话语权主要包括六条基本路径。

   以坚实的话语基础提升中国话语权。这主要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政党等在世界上所具有的发展实力,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上所拥有的实力,即“中国实力”。有实力就有地位,有地位就具有无声的话语权。今天,中国道路促进中国走向成功,这条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它既影响世界格局,也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以科学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权。这主要指基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而形成的能破解中国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理论”。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是对中国话语权的实践基础和对破解中国问题的理论的逻辑表达,因而是中国话语权的理论基础。我们在世界上拥有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拥有解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话语权。这对于建设思想中国、回应西方社会关于“中国不会生产思想”的指责,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更应当拥有话语权,因为中国问题在世界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以鲜明的话语核心提升中国话语权。话语核心是从话语基础、话语体系中提升出来的核心理念,也是蕴含在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中的核心理念,即“中国理念”。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有助于提升中国话语权。这里所谓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以有效的话语方式提升中国话语权。这既指要形成一套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来有效阐述、表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也指要具有行之有效的阐述、表述、表达和言说方式,“讲”得有亲和力,能表达好中国声音。虽然有坚实的话语基础、科学的话语体系和鲜明的话语核心,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话语言说方式,就会影响话语权。所谓有效的话语方式主要包括:用具有科学性的学术话语表达政治立场;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分析问题、创新理论;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中国道路,用中国道路讲中国理论;等等。

   以坚定的话语自信提升中国话语权。主要指参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每个中国人,对我们的政党、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要充满自信。尤其在国际交往和对话中,在阐释和表达中国话语体系时,要坚定自信。今天,我们在客观上已拥有话语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话语自信,在与世界交流中挺不起腰杆,就会影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及中国话语权建设。

   以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话语权。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等,都要通过传播、对话来影响世界、影响人。是否拥有快速广泛有效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否及时抓住事物、对象、信息的本质和实质,是否被人们所掌握,影响着中国话语体系能否被认同,进而影响着话语权的提升。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主要表现在:要把复杂的问题简要化;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表达中国声音;要用先进的国际传播技术和手段进行快捷有效的传播;要寻找共同话题、遵循共同规则来进行对话,等等。

   讲好中国故事的“舍”与“得”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房 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改变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身努力,而且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帮助。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各个民族追求进步富强的梦是相通的。为此,我们应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为我们的事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多项对外传播介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念与实践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其中最主要的体会就是对外传播中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

   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发自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产生的理论与实践是具有中国特殊性的。简而言之,中国不同于外国,尤其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于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未知和陌生的世界。如何让人们了解未知和陌生的事物?一般来说,只有调动人们已有的知识,通过已知了解未知。以社会事物而论,国外、西方民众已知的社会科学知识是基于外国和西方社会经验和实践而获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于中国经验与实践的。如果我们完全用中国的概念、中国的术语、中国的知识向外传播,就如同一个对完全不懂中文的人讲中国话,传播的效率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采取运用部分外国的、西方的概念、术语和知识来描述和解释中国的事物,通过外国、西方民众已知的知识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中国。然而,运用外国和西方已有知识来说明中国肯定会存在信息的缺失和变形,但这样做却可以使我们的部分信息得以传递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受众所接受。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对外传播的“舍”与“得”的问题。

   我们应当也必须处理和拿捏好这个“舍”与“得”的关系。如果我们“原汁原味”地介绍中国,味道是“正宗”了,但效果很差。如果我们用外国与西方的方式方法烹制中国饭菜,味道肯定不纯正,但却有效果。根据我们的经验,根据传播对象认知情况,根据我们可以选择和采用的外国与西方相近相似的概念、术语,舍弃掉我们的部分信息往往可以得到较好传播效果,而如果力图原原本本地介绍中国往往适得其反。有舍才有得。对外传播中,我们实际需要做的往往是决定舍弃多少,舍弃什么。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最小的舍弃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把中国好声音真正传播出去。

   我们的另一个体会是,在传播中国声音的时候“摆事实”应重于“讲道理”。对外传播核心的问题是要突破、穿透中外文化的隔膜与知识的壁垒;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难题是受众的心理警觉。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尤其是在传播中国的立场、理念时,常常会遇到受众的警觉,常常会遭到心理拒斥。在这种情况下,立场、理念的表达和传播效果往往很差。我们认为,在针对那些对中国、对中国道路存有误解甚至偏见的西方受众时,采用直接表达理念和讲述道理的方式,不如采取讲事实、讲故事的方式。直接讲述中国发生的事实,实事求是地介绍真实的中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绕过”西方受众的心理防范,让他们自己得出印象和结论。

   当前,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与困难,但这就是真实的中国。要让国际社会和外国民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首先我们自己要敢于正视自己,深刻认识自身;要让国际社会和外国民众理解中国,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我们自己应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应以更坚定的自信、更宽阔的胸怀,进一步打开大门,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开放、真诚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面对西方,讲好中国的故事,为中国赢得好环境,赢得正能量。

   由“大国方略”课程看思政课的话语建构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陶 倩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夏小和

   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课,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全方位改革。长期以来,上海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改革,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开设“大国方略”课程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以继续推动思政课改革的最新探索。

   建构围绕大国的话语框架。当前,中国正在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阔步迈进,正在朝着世界瞩目的大国、强国的目标前进。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大国国民意识、大国心态和能力。对于中国正走向大国、走向强国的趋势,我们的大学生已经有了直观的感觉,但认识上还模糊不到位,而且容易受到各种良莠混杂思潮的影响。开设“大国方略”课程旨在让当代大学生把本能感知变成理性认识,尽快确立大国的心态,提升与大国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大国方略”课程在全面概述当前中国围绕大国的战略布局的基础上,选择若干重点方面构建课程话语框架,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等。

   设计多学科融合的话语内容。上海大学思政课的特色教学模式是“项链模式”,即由思政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构成思政课“项链”的基础,引入校内外多学科有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党政领导或道德模范进课堂作为“珍珠”,两位甚至多位教师联袂授课。不同学科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各自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这样的教学内容不是各学科知识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形成不同学科话语内容的化合反应。在“大国方略”课上,我们围绕“一带一路”主题,邀请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共同参与教学,促使学生既把握了“一带一路”的历史脉络、现状及未来走向,又通过认知与情感的互相促进,从而增强了为“一带一路”作奉献的神圣使命感。

   运用契合学生特点的话语方式。“大国方略”课程的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一方面,要运用释疑话语。90后大学生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一代。他们极有个性,也喜欢追问、质疑。我们着力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方式,从着重讲“是什么”的知识性内容,转向着重讲“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应如何”,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困惑问题的有效对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在“大国方略”课上,我们也采用了“问题解析式”话语方式,通过问题采集、问题分类分层、以问题统领课程框架等方法和程序,努力做到“问题抓人、解答到位”。另一方面,运用叙事话语。我们运用生活化叙事方式,将宏大的理论叙事与受众的个体自身存在境遇相结合,充满了理性关怀和生活气息。“大国方略”课具有独特的生活化叙事话语风格。如,用“坐同一张椅子”来解读中美大国关系,用“咬第一口‘苹果’”来诠释大国崛起之路;等等。生活化叙事能克服文本的“单向度”话语逻辑,回归日常生活的整体性,面向感性直观和丰富生动的生活世界,实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4日 08版)


  相关链接:第二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网址:http://www.sinoss.net/2015/1116/66437.html
【附件下载】: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新葡的京集团35222vip(值得再来)股份有限公司学生工作处

地址:安徽滁州市丰乐大道2188号综合楼7楼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854651 3854652

  • CZZY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