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责,实施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是当前许多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联盟制、项目制、导师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全国300多所职业院校推广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通过创建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联盟等组织,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下,吸收华为、中兴、浪潮集团等117家电子信息类知名企业加盟,并先后与华为、启明星辰信息股份公司、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等37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创建机器人等1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等16个校外基地、云计算等4个工程中心、嵌入式等17个创新工作室、慧居智能企业等9个校内研发中心、信息安全等3个应用技术研究所。 学校依托联盟组建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创新项目等,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同时,该平台为企业提供了183项技术服务,校企同步发展,推动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得以落实。 “项目制”着力解决创新能力“难”提升的问题。该模式中的“项目”分为学习型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科研项目三种类型。学生在第1至4学期实施学习型项目,在第5至6学期实施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学校遴选技术较好的学生实施科研项目,进行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环节,使得学生逐渐从技术新手到技术熟手,再到技术能手。“项目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引擎和载体,解决创新能力培养“说教多、实战少”,能力培养不深入,创新能力难提升的问题。 “导师制”着力解决创新人才“难”管理的问题。学校以项目为载体,按学习型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特点,分别实施“导学”“导做”和“导研”活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师制”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抓手,8年来,仅计算机学院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就有1625人,培养技术拔尖人才692人。 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14个专业应用、25个专业中推广,取得31项国家级和56项省部级标志性成果,培养了6000余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类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广泛认同,在全国高职其他专业也具有较高推广价值。